2018年11月11日上午,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际新闻界》杂志主编刘海龙教授来到传媒学院,进行了一场题为《身体视角下的传播研究》的学术讲座。苏州大学传媒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陈龙教授担任主持,易前良教授、陈一副教授、华昊老师出席讲座,西交利物浦大学部分研究生及我院青年教师、硕博士生也参与了此次交流。

讲座开始,刘海龙教授首先介绍了本次讲座的主要内容,解释了传播过程中缺席以及在场的意义。刘海龙教授表示,即使其他学科在1970年代后开始关注身体问题,传播研究依然不为所动,在详细分析了其他学科中的身体问题之后,刘教授将话题自然过渡到对传播中的身体概念的探讨,向现场嘉宾讲解了多个身体视角下的经典传播理论,并着重讲解了彼得斯所提出的观点:在大众传播时代,交流的幽灵性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随后,刘海龙教授对身体在传播中的在场进行了深入分析,结合不同学者所提出的观点以及自己的研究,回答身体在传播中是否是必需的。同时,透过当下影视作品以及时事热点,刘海龙教授结合《头号玩家》等电影以及阿尔法狗等备受瞩目的人工智能探讨如何跟机器交流,如何和分布式的认知打交道;自然与文化的界线消失了以后,我们怎么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信息/传播、物质/身体之间的关系发生松动之后,人还需不需要身体等系列问题。
在提问环节,针对同学们和老师们提出的问题,刘海龙教授一一解答,并认真与大家就争议性话题进行探讨。主要讨论话题有:互联网中的虚拟社交、人与机器之间的情感交流、具身化是不是我们传播或者人类存在的必要条件等,现场气氛热烈,讲座被推向高潮。
临近结束,刘海龙教授表示当下对于身体在传播中的各类问题,世界上还有很多不同的声音,在科学技术不断进步的今天,需要我们持续对这些问题进行前瞻性的研究,现场听众也深表认同。最后,陈龙院长做简要总结,在一片掌声中,本次讲座圆满结束。
(文/谢雨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