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所理解的新闻专业主义是什么?”
2001年,在浙江大学新闻专业研究生的复试中,吴飞教授的这个问题问住了前来面试的考生;12年后,带着对新媒体时代的新闻专业主义的理解,吴飞教授来到了苏州大学凤凰传媒学院。
4月22日上午,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院长吴飞教授莅临我院,与新闻专业的师生齐聚5339教室,共同探讨什么是“新闻专业主义”。本次讲座由凤凰传媒学院副院长陈龙教授主持,陈霖教授、杨新敏教授、曾一果教授、陈一副教授等新闻专业老师也出席了本场讲座。
假如有一条微博说“某位国家领导人受伤了”你会相信吗?如果是姚晨或是自称为目击者的人发的,但《人民日报》却说该领导人没有受伤,你更相信谁?如果你是学校网站的编辑,有这样三条新闻:一是美国某个洲发生爆炸案,600人丧生;二是苏大发生一起类似于复旦的投毒案件,1人遇害;三是东北某地塌方,伤亡10人。你会把哪一条放在头条位置?
吴飞教授一上台便将这些问题抛出,在同学们的思考中,“新媒体时代的新闻专业主义”讲座正式开始。
“新闻专业主义这个理念慢慢变成新闻学圈子里经常使用的一个概念,但这个概念并没有一个特别清晰的内涵。”讲座伊始,吴教授便指出“新闻专业主义”发展的问题。他认为中国的学者对这一主义持相对悲观的看法。在他们看来,新闻专业主义在中国只是一种碎片化呈现。吴教授表示在整体的新闻场域里,真正理解新闻专业主义核心的人并不多。
通过对新闻报道模式改变的介绍,吴教授希望同学们能了解什么是新闻专业主义。自新闻业产生以来,从新闻报道方式的发生过多次的变革。即:政党报业(观念新闻学)——客观新闻业(信息新闻学)——解释性新闻报道——调查性报道——新新闻主义——精确新闻学——亲近新闻学——公民新闻运动。“这些报道方式的变革,其实就是对报道的新闻事实的精确、揭示的真相的完整、全面与深入的追求。”吴教授如是说。
而新媒体的出现,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新闻生产与新闻传播的过程。人人都是新闻记者,每个人都可能是一个突发性事件的目击者与传播者。甚至新闻从业者往往会从微博、个人博客、个人网页上获取新闻线索。“但这并不意味着传统的新闻生产活动的新闻专业主义会失效。”吴教授这句话说得铿锵有力。
他认为虽然公众都可以成为新闻信息的传播者,但这并没有改变社会对新闻的基本诉求。而新闻专业主义是基于新闻的生产过程而言的。只要存在新闻生产,那么新闻专业主义仍然是具有高度的价值。“新闻事实分为三个层次,一是事实的表象,二是需要借助一定的知识储备和信息挖掘与呈现的技术获得的事实,三是隐藏的更深的事实,它的呈现需要更专业的知识、更科学的方法等。”吴教授表示,普通公众参与新闻生产活动往往止于第一层,因为每个人都可能是某一事件的亲历者与目击者。但是,对于第二、三层的新闻事实的提供,往往需要的就是专业的记者。
随后,吴教授从影响力、符号资本、连续性、宽裕度等角度详细的阐释了新媒体时代新闻专业主义的“变与不变”。在他看来,既使在人人可以成为记者的新媒体时代,新闻的门槛并没有消失,只是有所降低。而新传播技术给了传统的专业新闻工作者以更广阔的舞台,他们追求新闻专业主义理想的空间不是变小了,而是变得更复杂、更具有挑战性了。因此,新媒体的发展,对于新闻专业主义而言并不是毁灭性的,反而是激励的力量。
新闻系主任陈霖教授总结到,吴教授所讲的内容只是其对新闻专业主义研究的冰山一角,而其对新闻专业主义的研究又只是其研究课题中的九牛一毛。陈霖教授希望新闻学子有任何问题都可以在微博上@吴飞教授,吴教授也笑称:“大家可以随时在微博上呼唤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