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3月16日下午14时15分,本学期的第一场学术讲座于苏州大学传媒学院二楼学术报告厅举行。中国传媒大学博士生导师张国涛研究员就传媒发展的动力机制与模式考察这一报告主题论述了当前中国传媒的格局与趋势,与我院广大师生分享了众多精彩观点。苏州大学传媒学院陈龙院长担任了本场主持,杨新敏教授、曾一果教授、张健教授、易前良教授、王静副教授、华昊老师、冯洋老师、邵雯艳老师、许静波博士、于莉莉博士、熊梦萩博士及我院众多硕士生参与了本次学术讲座。

张国涛老师结合自己的专业领域,由“动力”一词引申出势能和动能,动力机制则是动力的来源(势能)及其作用方式(动能),并通过考察传媒发展的动力机制,将其分为传媒的势能和传媒的动能两个方面,清晰而又全面地揭示了传媒形态的发生发展以及更迭更新的发展规律,并揭露了当前传媒产业发展所存在的主要问题还是缺乏动力,从而表明了传媒动力研究的时间价值。
张国涛老师将传媒发展中的动力分为四种:技术迭代(技术动力)、体质赋能(体制动力)、产业政策(政策动力)、市场资本(资本动力)。张国涛老师指出,媒介技术的不断创新与突破,是媒介发展的主要动力来源。通过对广播技术、电视技术以及基于互联网技术的新媒体三个层面进行分析,技术红利与技术缺陷两者相伴相随,但媒介总是兴于红利,死于缺陷。电视技术无论怎么改变都无法摆脱“你播我看”、“互动性差、参与性不足”的先天劣势,而基于移动互联网的新媒体应用不但将受众变成了用户,而且还赋予受众以主体向地位,使其成为内容生产者和信息传播者。张国涛老师通过分析传媒主体以及中国电视的基本体制,并指出体制动力首先来源于政治体制的赋能,传媒的动力则根源于受众的无限需求。而媒介主体拥有把受众的不竭需求转化为发展动力的本能。张国涛老师认为媒介主体动力的大小取决于掌舵者的眼光和魄力,这甚至会成为媒体走强或趋弱的决定性因素,还受制于媒体所处区域的经济规模。张国涛老师比较了中西方媒体的不同之处,并结合近二十年来中国电视媒体的政治体制对传媒发展带来的红利和阻力。并就“制播分离”日益显现的弊端进行了深刻的解读。

张国涛老师从不同传媒主体的主要与次要动力的匹配,以及同一媒体的不同发展阶段两个方面分析了传媒发展的动力模式。并提出同一时期各媒体之间的动力博弈是形成媒体竞争格局与空间博弈的焦点与基础这一观点。而政策往往是政府管理部门维持媒体格局平衡的主要武器。最后揭示出在主体和媒介技术无法持续提供足够动力时,在受到体制管辖约束时,以及资本过少或者资本退潮时,媒介发展则会受到阻力。因为缺乏动力仍是当前传媒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只有为传媒发展注入动力,激发活力,才能提升竞争力。
在接下来的互动环节中,师生们踊跃发表自己的意见及看法,分享对于“中国电影是否要实行分级制度”、“外国颁布关于禁止模仿本国娱乐节目的相关条例,是否对于我国有巨大影响”等问题的见解,张国涛老师一一进行解答。
张国涛教授两个多小时的精彩演讲,为本学期第一次学术活动划下了圆满的句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