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新闻

学院新闻

当前位置:首页  学院新闻

中国城市问题(上海论坛)青年学者圆桌会议在苏州举行

时间:2018-05-14 浏览:995 设置

2018年5月12日,中国城市问题(上海论坛)青年学者圆桌会议在苏州工业园区图书馆举行,本次活动由中国城市问题(上海论坛)青年论坛主办,《探索与争鸣》杂志社、中国高校影视协会媒介文化专业委员会和《媒介文化研究》杂志联合协办。承办单位是苏州大学传媒学院以及苏州工业园区图书馆。来自复旦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苏州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等27所高等院校的40多位专家学者参加了本次跨学科的圆桌会议。与会专家学者从不同的学科方向,围绕着“城市·空间·记忆”的主题,开展了四场广泛而深入的学术交流、分享和讨论,苏州大学传媒学院院长助理曾一果教授主持了本次会议。

微信图片_20180514094718_副本.jpg

在会议讨论正式开始之前,苏州大学传媒学院院长陈龙教授与《探索与争鸣》杂志社叶祝弟主编先后发表了简明扼要的致辞。随后,在复旦大学新闻学院谢静教授的主持下,会议正式进入了上午的首场圆桌论坛时刻。

陈龙_副本.jpg

 苏州大学传媒学院院长陈龙教授致辞


微信图片_20180514094712_副本.jpg

                                           《探索与争鸣》杂志社叶祝弟主编致辞

来自暨南大学的赵静蓉教授作了题为《作为时间概念的城市:记忆与乌托邦的两个维度》的发言。赵静蓉立足于时间的视角,强调城市是一个被建构的概念。她认为生成中的城市比展现中的城市更接近内在本质;接着,来自浙江大学的李红涛教授就《何处寻找一所消失的大学—城市地景、凡俗之物与记忆的文化政治》这一主题展开了生动细致的分析,他以“老杭大”这一具体空间为研究对象,关注于微观记忆社区的形成,试图通过凡俗之物,发现记忆的建构之旅。苏州大学曾一果教授的《在流动空间中寻找“家园”》,他试图探讨从地方社会到全球迁徙流动社会中的记忆转向问题。上海师范大学的朱军教授等几位学者也分别从空间等角度讨论了城市与记忆的关系。首场报告结束后,上海财经大学人文学院院长陈忠教授针对各位发言作了精彩点评,他强调未来城市研究应该进一步加强学科融合。

微信图片_20180514094704_副本.jpg

                                                                                  浙江大学李红涛教授主题发言

上午第二场圆桌论坛由苏州大学传媒学院院长陈龙教授主持。来自复旦大学的谢静教授以“上观新闻”移动客户端为例,分析了移动新媒体如何再新媒体语境中再造城市。谢教授聚焦于“上观新闻”这一移动客户端,探讨这一时空机器的结构特点和传播机制,尝试分析它在再造城市过程中所带来的变化和局限性。来自中央党校的丛治辰教授就《“北京”如何成为新中国的“首都”—空间意义的更新与话语符号的建构》这一主题,从文学层面进行了专业的观察和研究。他立足话语符号,探寻北京政治建构是如何顺利完成的这一问题。苏州大学陈一副教授运用鲜活的案例和逻辑鲜明的讲述思路进行了题为《时间的重量—<纪录片编辑室>的影像意义与城市集体记忆塑造》的学术汇报,提出了在纪录片整体行业存在“泡沫化”风险的当下,《纪录片编辑室》能否面临困境,保持清流,这一现实问题。同样,在9位学者的报告结束后,浙江大学的李红涛副教授用简洁准确的语言对每位学者的发言进行了精彩点评。他还提出将地缘纳入了新兴的记忆问题研究中是否会带来的新变化,但他也指出,记忆问题研究目前也有泛化趋势。

微信图片_20180514094708_副本.jpg

                                                复旦大学谢静教授主题发言


下午的两场圆桌会议分别在暨南大学赵静蓉教授和上海政法学院张永禄教授的主持下,如期展开,19位专家学者就自己所关注的研究主题,进行了系统条理的交流与分享,同时也尝试对上午已发言的专家学者的学术观点进行了互动与回应,彰显出自由而严谨的学术精神。大会提问阶段,来自香港中文大学、复旦大学、同济大学以及苏州大学旁听的同学们热情高涨,纷纷就自己在“城市·空间·记忆”这一主题下的相关兴趣点和困惑点,向在场的专家学者进行提问与交流。比如,速度霸权视阈下,速度这一变量的改变对后现代空间会产生哪些显著的影响,还有如何在更加国际化空间的视角下来讨论上海的想象空间,以及村史作为一种集体记忆,其真正价值所在是什么等。专家学者们也耐心地针对这些问题依次展开了进一步的阐述与见解,并给出相对完善的建议。

由《探索与争鸣》杂志编辑部李梅主任主持的闭幕式环节,叶祝弟主编再次阐述了本次论坛的发起缘由。他认为在这次跨学科跨专业的学术讨论中,不管是理论者、文本的阐释者、实践者还是制作者都能够踊跃地参与进来,从城市这一维度上对有关空间和记忆的问题进行深入探讨,论坛学术氛围浓厚。他还认为各位专家学者能够从生命体验出发,表达了强烈的问题意识和社会关怀倾向,在研究方法上也是丰富多样。叶主编最后强调,学术研究要具有现实关怀的理论穿透力,面对中国自身的城市发展问题,才能提炼出具有穿透力的理论命题。苏州大学传媒学院的曾一果教授也对本次圆桌会议进行了总结发言。曾教授认为这次圆桌会议的顺利举行,要归功于《探索与争鸣》杂志,它的开放性、活跃性和前沿性不同学科背景的学者搭建了一个共同的学术交流平台;曾教授对在座各位专家学者在忙碌的毕业季,能全身心参与到这次圆桌会议的讨论中,表示衷心的敬意与感谢。最后,曾教授希望本次圆桌会议在激烈的观点碰撞中所取得的收获能够有进一步的成果。他希望在美丽的工业园区图书馆的首届中国城市问题(上海论坛)青年学者圆桌论坛,能给各位专家学者留下美好而深刻的记忆,并预祝下一届青年圆桌会议顺利举行。

这次学术会议不仅受邀参会的与会嘉宾,上海师范大学、扬州大学等地的研究生和博士生也纷纷闻讯前来旁听圆桌论坛。出于对这一话题的浓厚兴趣,一位香港中文大学的青年博士生甚至千里迢迢地坐飞机前来旁听。大家都表示,今后像这样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和研究深入的小规模青年圆桌论坛应该经常举办。

晚上,余兴未尽的一些青年学者还到传媒学院的传媒之家继续开展学术沙龙,大家在热烈的讨论中不仅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也显示本次论坛不仅为不同学科搭建了一个学术交流的平台,而且围绕着论坛本身一个学术共同体就这样诞生了。


返回 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