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教字[2018]116号 各学院(部): 为进一步推动信息化环境下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与创新,促进优质教育资源的应用与共享,根据《苏州大学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应用与管理办法》(苏大教[2017]27号)文件精神,学校决定于近期启动2018年苏州大学在线开放课程立项建设工作,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项目类型及立项数量 校级在线开放课程分为自建在线开放课程和引进在线开放课程两类。 2018年自建在线开放课程立项建设20门左右,其中通识教育课程(含通识选修课程、公共基础课程、创新创业课程)10门左右,大类基础课程和专业必修课程10门左右。 2018年引进在线开放课程立项数量不限,建设范围包括通识教育课程(含通识选修课程、公共基础课程、创新创业课程),大类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含专业必修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 二、申报要求 (一)自建在线开放课程 1. 每个省高校品牌专业建设工程一期项目至少申报一门大类基础课程或专业必修课程;省品牌专业培育项目可根据建设任务完成情况酌情申报,数量不限;其余各专业可根据专业建设规划推荐申报0-2门,课程类型不限。 2. 本次申报将采取定向邀请和自主申报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立项重点为传统文化类课程、创新创业类课程、面大量广的基础课程以及能够体现学科交叉和学科前沿的专业课程等。 (二)引进在线开放课程 各学院(部)、教学单位可结合教学实际的需要,提出申请引进校外优质在线课程资源在校内开展混合式教学。学校已与智慧树、学堂在线、中国大学MOOC和优课联盟等在线开放课程平台签署合作协议,以上平台的课程均可选择,其中智慧树平台提供的精品共享课程清单详见附件5。 三、申报条件 (一)自建在线开放课程 1. 课程建设负责人应为学校正式聘用教师,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较高的学术造诣。教学团队成员均长期承担本课程的教学任务,鼓励教学名师、学术名家主讲课程,主讲教师控制在5人以内。除主讲教师外,团队中还需配备必要的助理教师,能胜任线上课程的建设、内容的更新以及在线辅导、答疑等工作。 2. 教学团队须严格遵守法律和学术规范,充分考虑学习者移动学习和混合式学习的需求,注重课程内容的选择和教学方法的创新,科学设计教学环节,合理分配教学时数,高质量建设教学资源。 3. 课程内容的组织编排须符合网络传播的特点,内容完整,涵盖课程相关领域的基本问题、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基本技能、典型案例、综合应用、前沿专题、热点问题等核心内容;课程内容按照知识点进行组织,每讲视频时长5-20分钟,凝聚精华,引人入胜;教学周期控制在15周以内。 4. 除课程视频外,每门课程还应有课程介绍、课程负责人介绍、教学大纲、教案或演示文稿、重点难点指导、在线作业、试题库、参考资料等反映教学活动必需的课程资源。 (二)引进在线开放课程 1. 拟引进课程的开课学校应为国内、外高水平大学或者是经教育部、省教育厅认定的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等。 2. 公共基础课程、大类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的课程引进方案由教学团队及其所在的基层教学组织提出,首先经学院(部)教学委员会审核通过后提交立项申请;通识选修课程的课程引进方案由教学团队提出,经学校通识教育工作委员会审核通过后提交立项申请。 3. 拟引进的在线开放课程应配备有校内教学团队。 四、申报遴选程序及材料要求 1. 选题意向申报。各学院(部)按照相关要求组织申报,择优推荐,填写《2018年苏州大学在线开放课程申报意向汇总表(自建类)》(附件1),于6月4日(星期一)前将电子版发送至ydai@suda.edu.cn。 2. 申报培训。为提高课程建设质量,申报期间教务部将与教师教学发展中心联合组织相关培训活动,具体时间、地点将另行通知。 3. 正式申报。各申报课程填写附件2(经由学院(部)签字盖章)和附件3(经由学院教学委员会负责人签字、学院(部)签字盖章),学院(部)填写附件4(经由学院(部)盖章),书面材料均一式两份,于6月12日下班前由学院(部)统一报送至教务部特色(创新)培养科,地点:东校区凌云楼506,同时电子材料发至ydai@suda.edu.cn。 4. 专家评审。6月中下旬教务部将组织专家对正式申报的课程进行择优遴选,评审程序包括材料初审和现场说课两个环节。经过相关程序后确定2018年苏州大学在线开放课程立项建设名单。 五、其他事宜 1. 立项课程应在2019年3月前基本完成课程资源的建设,2019年春季学期开始依托学校网络教学平台在校内开展SPOC实践。 2. 学校将选择在校内教学实践中效果突出、学生反响良好的自建课程,推荐至国内外有较大影响力的在线开放课程公共服务平台面向全球学习者开放,并择优推荐参加省级、国家级在线开放课程的评选。 未尽事宜,教务部联系人:李慧,联系电话67166239。 特此通知。 | |||||
| |||||
| |||||
|




